www.efyg.cn武威创新内容哪家比较好参考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程序测试 >

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艺术世界①

时间:2023-03-27 12:17:17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www.efyg.cn武威创新内容哪家比较好参考网
巴尔加斯·略萨;长篇****;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提要: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巴尔加斯·略萨50年来对文学的****和对创作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感佩。在经济拮据的年代里,他坚持写作;在功成名就的岁月里,他依然坚持写作。多年来,相继写出了《世界末日之战》《绿房子》《天堂在另外的街角》和《公羊的节日》等作品。而在这期间他获得了好几项国际文学奖,社会公务性活动也让他忙得不可开交。他创作的关键就是勤奋,按西班牙的俗语说“上帝帮助早起的人”。为此,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巴尔加斯·略萨,应该是他当之无愧的了。

  关 键 词:巴尔加斯·略萨/长篇****/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赵德明,北京大学西语系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拉美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从1979年笔者在上海《外国文艺》发表第一篇文章介绍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以来至2010年阅读他的新作《虚构之旅》,已经有31年了。一直想对他的****做一次梳理性质的“****”。今天应《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黄恩鹏先生之约,尝试性地对略萨的****世界进行初探,以期求教于大家。

  《城市与狗》是巴尔加斯·略萨最早的一部长篇****,是作者根据自己少年时在军校学习时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作品中的时间是1950年。地点是利马的莱昂西奥·布拉多士官学校。“城市”是指秘鲁社会;“狗”是指军校学员。****一开始就讲述几个学员在策划偷窃化学****题目的场景。他们盗窃考题,除了自己用来对付化学****之外,还把试题****给别的同学。后来老师发现了试题被盗,立刻报告了校长。学校各级领导极为愤怒,命令小偷自首,否则惩罚全班周末不得回家。而周末回家对于这些野马驹般的少年来说,等于囚徒的“假释”。可是小偷就是不肯自首,知情者也不出来检举,因为在学员中间有条“潜规则”:世界上最卑鄙无耻的人就是告密者。谁当告密者,人人都会唾弃他。但是,对于那些正在恋爱的少年来说,一周又一周地见不到心上人,简直就是在火上煎熬。终于,有人检举了小偷。校方立即开除了小偷,也解除了周末不许回家的禁令。但是,盗窃团伙的“老大”不肯善罢甘休,他发下血誓:一定要查出告密者。不久,全校组织了实弹演习。全班向山顶冲锋时,有人开枪打死了告密者。消息传到社会上,舆论哗然。尤其是学生家长,他们纷纷来到军校,要求校长说明真相。校长是个老奸巨猾的上校军官,他拼命欲盖弥彰,一味强调:这是一次偶然事故,绝非故意****。与此同时,校方将“枪支走火”的肇事者禁闭起来,不允许他“胡说八道”;还将连队的中尉军官调离军校岗位,因为中尉知道校内种种黑幕。学员们也了解许多丑闻。但是,大家都讳莫如深。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使得人人都采取防范措施。但是,弱肉强食的法则迫使弱势群体不断地反抗。总有学员在议论此事。在全书的末尾,作者试图强调友谊和****应该成为人际关系紧张的缓冲装置,也就是中尉提出的“通过友谊和****”来善待他人,至少“不做无谓的牺牲”。但是,这能解决严重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造成的冲突吗,作品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打架斗殴”、“金钱****”、“****”、“嫖娼”、“上课捣蛋”等等丑恶行为,作者揭露黑暗的目的是否定黑暗,批判黑暗,他揭示出底层人生存的艰难处境,因此有相当大的震撼力。但是,作者塑造了一个“中间人物”,他名叫阿尔贝托,他为人不卑不亢,不欺负弱小,也不受强者的欺负。一次,有个“狂人”为了寻开心,突然抢走了阿尔贝托正在阅读的心爱****《布拉日隆子爵》。“狂人”像传篮球一样把书传给别的学员。阿尔贝托心急如焚,仿佛心肝被人摘走一样,他像发狂的雄狮,猛然向“狂人”扑过去。愤怒的模样吓坏了在场的同学,连忙要“狂人”把书还给他。在捍卫尊严和个人合法权利方面,阿尔贝托绝对不放弃斗争。这个人物就是略萨的化身,书中的一些故事有略萨的经历可以为证。进入大学以后,略萨参加******外围组织活动时的化名就是阿尔贝托。因此,这个人物是有研究价值的,可以让读者思考哪些故事属于略萨的经历,哪些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作者为什么要加以虚构,虚构的美学意义是什么。在《城市与狗》里,阿尔贝托时而生活在社会上层(豪华住宅区),时而与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混血学员住在同一宿舍;他既看到了上层社会的伪善、欺诈和糜烂的生活,也了解了贫苦阶层的悲惨处境。这两个极端他都不能接受,因此宁肯躲进文学天地里,逃避“狗咬狗”的生活。他以为,文学天地是他为自己营造的“净土”,在那里,他可以****地想象,****地陶醉其中。这样,阿尔贝托就逐渐培养了这样一种能力:建造文学的城池,去抵挡“城市”的喧嚣和“狗”们的狂吠;因为文学为个人的反抗****了****和施展的空间。文学就是要揭露,要批判,要破坏旧秩序,要与压迫者和剥削者唱“对台戏”。

  以文学为****,把子弹射向心目中的敌人,这样的文学观念具体表现在对上校校长的刻画上。这是一个老奸巨猾的政客形象:表面上道貌岸然,总是摆出廉洁奉公的姿态;实际上,阴险狡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下级,甚至草菅人命。谁若稍有反抗,他便露出狰狞面目,凶狠地加以****。作者十分痛恨这个人物,常常使用嘲弄和抨击的话语描写他。例如,作者这样刻画上校的外形:“他比在场的人要矮得多,而且胖得出奇,头发几乎全部变白,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面闪动着一双****、深陷、多疑的眼睛。”“上校再次挥动着拳头说道;但是他的拳头又白又小。”“他把小拳头高高举在空中,随后落在大肚皮上,抓住皮带,极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这简直就是一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对校长的塑造,明确指出:无论“城市”的丑恶,还是“狗”们的凶残,其根源都在社会****上,在军事独裁统治上,在于腐朽、没落的传统观念上。作者说:“秘鲁社会就是一座大监狱。”“人是腐朽社会的牺牲品。”如此尖锐的批判当然会触怒****当局了,当然会宣布《城市与狗》为****了。一些御用文人秉承主子的旨意,立刻对略萨发起进攻,声称《城市与狗》纯属胡编乱造,“是令人作呕的病态心理的产物”;他们宣布作者是“祖国的敌人”、“堕落分子”、“亵渎了民族精神”、“应该剥夺他的国籍。”独裁者的叫喊恰恰证明了《城市与狗》打中了他们的要害。这样的作品赢得了西班牙读书界的好评。1963年该书获得简明丛书文学奖。

  1965年,在巴黎略萨开始创作第2部长篇****《绿房子》。1967年问世,****立即获得秘鲁全国****奖;西班牙文学评论奖;委内瑞拉****用著名作家罗慕洛·加列戈斯命名的国际文学奖。作者是这样解释“绿房子”的:“它是一座大茅舍,比住宅简陋,比起通常****和爱打架的利马妓院来,它是个比较快乐和容易交际的地方。皮乌拉的妓院还保持着聚会和聊天的传统,同时也有****幽会场所的功能。皮乌拉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去那里玩耍,听音乐,吃地方风味饭菜,去跳舞,去谈情说爱,当然也****。我记得一天夜里,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我遇见了****,他为曼卡切舞曲感动得热泪盈眶。那里的气氛是轻松的,没有什么规矩,到处是欢声笑语。很少发生打架的事情。”从这样一个原型到创作出《绿房子》,经历了15年的时间,特别是略萨在阅读了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之后,他把故乡的皮乌拉妓院与莫泊桑笔下的泰利埃之家联系了起来。但是,他的《绿房子》是有个性的,不仅在时间上他选择了20世纪20至60年代,而且刻意让“城乡结合”起来,既选择了省会皮乌拉,又选择了亚马孙原始森林地区中的一个小镇:圣达·玛利亚·德涅瓦小镇。

  《绿房子》力图揭示的是这样一种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皮乌拉人深受天主教教义和传统道德思想的束缚。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妓院是龌龊、下流的地方,妓女是教唆犯,是魔鬼的****,因此坚决反对盖绿房子,学生家长和教会神甫的态度尤甚。可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妓院是宣泄性压抑的地下圣殿,是可以****刺激和冒险活动的场所,嫖娼是对家长束缚的“造反”行动,因此妓院特别有吸引力。建造绿房子可以满足许多男子的****,因此就总会有人铤而走险。而只要有人造绿房子,也就有人反对,甚至聚众放火烧毁。表面上看,这是一部绿房子的兴衰史。实际上,是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史,是一个时期内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互相冲突和斗争的历史。《绿房子》的作者没有站在“正统”的立场反对兴建妓院,也没有宣扬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而是要揭示皮乌拉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变化,而性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比起《城市与狗》来,《绿房子》无论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景物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出版于1977年,主要素材来源于作者与胡利娅的恋爱和结婚的事实。全书共有20章。单数各章讲述了略萨与胡利娅的恋爱和结婚的经过以及玻利维亚戏剧家彼德罗·卡玛乔的故事。双数各章则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短篇****。从内容上看,这些短篇****与单数各章似乎没有关系;从形式上看,也风格各异。但是,阅读完全书之后可以感觉到这是一幅幅社会****画,拼贴起来,则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舞台,从而构成单数各章人物的活动背景,使得读者可以充分理解主要人物的恋爱和文学创作受到社会压迫的原因。因此,单数与双数各章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1981年胡利娅收到了略萨寄来的《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看到了书前面的献词:“献给胡利娅·乌尔吉蒂”。她很感动。但是看完全书后,觉得里面有许多“假话”,她应该出来澄清,于是动笔写下了《略萨没有说的话》。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不说谎话,也有权说出实情,所以我写了《略萨没有说的话》,我尊重略萨和帕特里西娅的****。但是,我要说明,我在离开略萨的时候,仍然热烈地爱着他。”胡利娅追究的是事实真相。略萨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里在事实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虚构的成分,追求的是“艺术真实”。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因此这样的“官司”谁也打不赢。

  1981年巴尔加斯·略萨的又一部长篇****问世了。这一次他借助历史资料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世界末日之战》。作品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1822年葡萄牙王子彼德罗迫于拉丁美洲日益高涨的独立运动的压力,宣布留在巴西,脱离王室。1822年12月1日自己加冕为皇帝,即彼德罗一世登基,宣布巴西****成立。****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仍然建立在奴隶****上。从1824年起,主张共和制的人们与逃亡的奴隶纷纷揭竿而起。1840年彼德罗二世登基。1855年********为了平息内乱,颁布了禁止买卖奴隶的法令。这时,英国资本已经进入巴西,经济面貌有所改观。1865至1870年巴西对巴拉圭开战,最后获得胜利。黑人奴隶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仍然不肯解放奴隶。如此顽固的态度引起巴西社会中下层群众的普遍不满。1888年要求解放奴隶和实行共和制的****更加高涨,腐朽的帝制难以为继,****为情势所迫,不得不颁布解放奴隶的法令。但是,为时已晚,****大厦的倾倒已经不可避免。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和皮索托将军发动政变,各地军队纷纷响应,推翻了********。彼德罗二世退位,逃出巴西。丰塞卡将军成立了联邦共和国,自任临时****首脑,实行独裁统治。大庄园主与军事独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压迫和剥削依然如故。各阶层呼唤民主的要求成为泡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雇工更是备受天灾人祸之苦。

  《世界末日之战》发生的地点是在巴西的“腹地”,即东北部地区的内陆高原,属于干旱少雨的贫瘠之乡。居民多为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多以牧牛为生,每年需向大牧场主缴纳一定数额的牲口。他们不识字,与世隔绝,过着朴素、原始、落后、艰苦的生活;普遍的人生观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因此容易接受宗教思想的宣传。1880年前后,一位传教士出现在腹地,他名叫安东尼奥·维生特·门台斯·马西埃尔。他宣传原始基督教教义,预言一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就要出现,来到世界上惩恶扬善,拯救世人脱离苦海。他很快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信任,人们称他为“先知”、“圣徒”和“劝世者”。他走遍了腹地大大小小的村落,一面布道,一面建造教堂。一些信徒离开家庭,追随其左右。后来,追随者越来越多,他们就以卡奴杜斯为中心,建立起一个近乎原始公社形式的居住地。于是,卡奴杜斯成为贫苦人向往的地方和摆脱苦难的希望所在。“劝世者”身边的力量越来越大,他便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即:反对共和****的苛捐杂税,抵制人头税,拒绝使用共和货币,反对十进位公制。****联邦****闻讯后,立刻派兵****,结果三次围剿均遭惨败。1897年********派遣了六千名正规军,****了重炮和机枪。起义者方面仅有三千名手持土枪、****、长矛、大刀、棍棒的战士。但是,他们为了保卫“****圣地”和自己的信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关于这次卡奴杜斯起义,巴西著名作家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1866-1906)创作了纪实文学巨著《腹地》,他在1896至1897年间作为随军记者前往卡奴杜斯进行了战地采访。《腹地》从地理环境、风土习俗到五次围剿的过程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他透过卡奴杜斯起义看到了巴西底层的人们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腹地》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被拉丁美洲文学评论界称为“巴西最佳图书和巴西民族主义的《圣经》。”巴尔加斯·略萨反复研读过《腹地》,他根据这部作品的指引,对巴西东北部进行了六个月的实地考察。略萨的感想是:“我们每个拉美人都应该读一读《腹地》,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十分复杂的大陆。”他对达·库尼亚十分崇敬,在《世界末日之战》的献词中这样写道:“谨将此书献给另一个世界的达·库尼亚。”巴西不是略萨的祖国,卡奴杜斯起义也不是他熟悉的生活题材。但是,他以全部热情开始了《世界末日之战》的创作,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这次起义有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艺术想象。他说:“卡奴杜斯的悲剧就是拉丁美洲国家现实的总结。”这就是说,他要站在今天的高度重新诠释这次起义,要赋予这次起义新的历史含义,要进一步揭示出拉美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他认为这次起义的发生和失败可以告诉当代人很多东西,****许多启示。卡奴杜斯是一面镜子。在这一思想认识指导下,他虚构了《腹地》中根本没有的一些重要人物,例如:卡纳布拉沃男爵、苏格兰的无****主义者加利雷奥·加尔、农妇胡莱玛、随军“近视”记者等。

  《世界末日之战》自1981年10月问世以来,引起了西方文坛的极大注意,除拉丁美洲各国争相印行外,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和中译本相继出版。****文学界普遍给予好评。****授予作者海明威文学奖。意大利评该书为1981年最佳外国****奖。秘鲁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家、语言学院院士路易斯·阿尔贝托·桑切斯发表文章说:“《世界末日之战》是巴尔加斯·略萨已经出版的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作。它结构完美,情节曲折,用经过锤炼的艺术风格将魔幻与历史结合起来,为我们****了一个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热情激荡的一八九零年的巴西形象,即一个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社会过渡的形象。”这番话对于理解《世界末日之战》的主题思想是有参考价值的。

  1984年第7部长篇****《狂人玛依塔》问世。该作讽刺和揭露了“极左”的“城市游击中心主义”。拉美文学评论界有人批评巴尔加斯·略萨的文学倾向“在向右转”。这部长篇****叙述了一个名叫玛伊塔的无****主义者和托洛茨基分子的冒险生涯:煽动和组织一名现役军人和七个中学生攻打监狱,企图通过释放囚犯举行武装起义。结果,军****的铁拳把他的美梦打得粉碎:那名士兵被****当场击毙;玛伊塔被捕入狱;几个中学生被家长拉回家中。1984年12月2日,《狂人玛伊塔》出版后的第二个月份,巴尔加斯·略萨在接见哥伦****《时代报》记者时说:“我认为当文学艺术再现****的时候,它可以剥夺这种****的合法性。我最近出版的这部长篇****《狂人玛伊塔》可以看作是许多拉丁美洲人对自己政治立场的修正,其中也包括我的修正。1959年古巴****胜利以来,许多人以为,****可以解决我们大陆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实际情况表明,正如这部****的情况一样,其结果都是空想的破灭,除去某些个人留下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勇敢的事迹之外,剩下的只是牺牲和毁灭。****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我认为也就是以艺术的方式否定了****的合法性质。”但略萨并不反对一切****行为,他说:“我认为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使用****也是必要的。比如,人民群众要是生活在极端贫困、饥寒交迫而残暴的独裁政权又不允许改变现状,那么使用********的手段推翻****统治,也许就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了。但是,在民主法治的社会里,尽管这样的社会也有不尽完善和丑恶之处,它总会给人民以****和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这清楚地说明了略萨的思想的确发生了重要变化,那就是从单一揭露和抨击极右势力和特权阶层的专横跋扈以及种种倒行逆施的罪恶,转向同时也批评“左派”的错误。这表明了他实事求是的正直品格,也说明了他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的成熟与深刻,更证明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勇气、骨气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他说:“重要的是每天要给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答案。这就是我现在的思想与20年前思想的区别。1965年,我被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模式所辖制,每当我的立场与左派发生矛盾时,我就总是责备自己。今天我没有任何偏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不是与左派或者右派保持一致已经无关紧要。现在我是讲求实际的,我赞成改革开放,主张社会必须变革,但是这些变革不能以扼杀个人****为代价,不能牺牲人民大众的利益,而且必须在民主****和宪法保证下进行才能达到目的。”这样的思想转变使得略萨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的变化和人生的意义。

  1986年第8部长篇****《谁是****犯,》问世。剧本《琼卡姑娘》出版。同年,由于巴尔加斯·略萨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而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谁是****犯,》的问世进一步证明了略萨“讲求实际”的态度,这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就是“哪里有毛病,就向那里开刀”。作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塔拉拉空军****司令敏德劳上校****了女儿阿里西亚。后来,女儿爱上了士兵莫雷罗。上校闻讯后大怒。这时,空军中尉杜弗也爱上了阿里西亚。于是,上校便借刀****,唆使中尉****了莫雷罗。在刑警调查此案的过程中,上校多方设置障碍。最后,在破案的前夕,他****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开枪****。但是,两个破案有功的刑警却被调往荒凉的边疆。作品没有停留在对上校个人罪孽的揭露上,而是直指整个军事独裁政权:上校之所以肆无忌惮地阻挠破案工作,就是因为他有强大的“后台”;他对一名刑警说:“您给上级的报告我看到了……****总局把报告转给了我的上级,我的上级又影印了一份给我寄来了,为的是让我了解报告的内容。”官官相护的丑恶现象,既然逃不出略萨的法眼,他那锋利的解剖刀就绝对不会留情。

  1987年第9部长篇****《叙事人》问世。1988年该书获得瑞士****颁发的****文学奖。1989年又获得意大利斯卡诺文学奖。《叙事人》的名字来源于亚马孙地区的印第安人的部落,指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来往于部落之间,讲述着远古的神话故事和刚刚发生的“大事”,因此被称为“叙事人”。作品中的“叙事人”比较奇特,他名叫萨乌尔,不是印第安人,而是犹太人的后裔,原来在大学里攻读法律,后来利用假期去亚马孙地区旅行,认识了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居民点:马奇根加族。他们的生活习俗和神话****深深打动了萨乌尔。他毅然决然离开了大城市,来到印第安人中间,决心做个“叙事人”:一方面向印第安人学习语言、风俗习惯、历史神话****,一方面调查研究印第安人的现状,同时为他们****:做“叙事人”。萨乌尔在调查中发现,亚马孙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无节制的疯狂采伐森林,大量种植古柯,建造毒品加工厂,修筑公路和机场,恐怖组织和****怖组织修建军事****。更为严重的是在****冲突中滥杀无辜的印第安人。这是一部为印第安人所受非人待遇而抗争的作品。作者是印第安人真正的代言人,诚实正直、勇敢无畏的代言人。凡是优秀的作家都是熟悉自己乡土、了解自己乡亲的作家。略萨就是这样的人。

  1988年第10部长篇****《继母颂》问世。次年,获得西班牙言情****奖。严格地说,《继母颂》只能算中篇****,因为它只有6万字,讲述的故事也不复杂:卢克莱西亚太太过40岁生日那天,在自己枕头上看到一封信,上面这样写道:“继母:祝您生日快乐!我没有钱给您买生日礼物,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我要考第一名,把它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您。您是世界上最善良、最美丽的****,我每天夜里都梦见您。再次祝您生日****!阿尔丰索”原来是念小学的阿尔丰索爱上了继母卢克莱西亚。后者也爱阿尔丰索,但是更爱阿尔丰索的父亲——利戈贝托。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阿尔丰索的“鬼精灵”:利用继母试图建立良好的家庭气氛的愿望,不断地与年轻美貌的继母撒娇、耍赖、亲热,最后终于发生了性关系。奇怪的是:阿尔丰索竟然用提问和作文的形式把这个与继母****的“绝密”情报透露给父亲了。利戈贝托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把卢克莱西亚赶出了家门。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阿尔丰索对于这样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放声大笑!好像在庆祝胜利。他为什么要这样干呢,他对新来的年轻、****的女佣人说:“我是为了你。让她滚蛋,是因为我喜欢你!”果然如此吗 ,作者没有交代。****到此就结束了。略萨为什么要写这种情爱的题材呢,答案等到1997年《情爱笔记》问世以后方才揭晓。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